企业社交

|

员工通道

|

防伪查询

|

电子采购平台

沟通你我

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

发布日期:2023-12-23 08:05:52   来源:沟通你我 浏览次数:1

  舞蹈、音乐、书法、球类;舞龙、风筝、灯谜、雕刻、木偶……在我省农村,各类农村传统民间民俗文体活动土壤“肥沃”,只待挖掘。

  在遂昌,婺剧、昆曲特色鲜明,“闹花台”、婺剧唱腔、昆曲十番等最具当地特色。在嵊州,越剧小戏编排深有潜力。在金华婺城区,有山歌、民歌,在临安,有农民书画,在湖州,有铜管乐队等,所有这些都是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。

  如何把现代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,文化传承与文化普及相结合,挖掘潜力,培养特色,“种文化”探索创新之路刚刚启程。

  仅以新昌为例,自2007年开展农民“种文化”活动以来,全县参加活动的行政村从最初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,各乡镇(街道)共组织文艺晚会60多场,参演农民5000多人次,观看群众达30多万人次。

  富阳湖源窈口村在“种文化”的队伍中,只能算个小字辈,但在2011年,这个只有千把人的窈口村却异军突起,全面开花,10月中旬刚在全省美丽乡村代表大会上交流过经验。

  开着拖拉机忙里忙外的湖源乡窈口村党总支书记倪伟根,低调中透着一些自豪,“要说我们村最大的特色吧,还真说不上来。不过,我们有农具博物馆,有几百米长的板龙表演、有山乡大舞台、有地方越剧团、腰鼓队,各个都很出色啊。”

  松土的耙、牛拉水车、木制纺丝机、风车等,这些传统农具估计很多年轻人都叫不出名字了,在农村也已渐渐消失。而在窈口村的“友于堂”,却“私藏”着人力水车、犁、赶考箱、清代台钟等等130多件器具,虽历经岁月磨砺,多已失去使用价值,却件件成了讲述当年故事的文物,在每一处木纹斑驳中,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变革。

  农具博物馆开馆以来,不仅当地村民纷纷前去参观,许多到窈口村旅游的外地游客也纷至沓来。

  窈口村潘同文故居“友于堂”始建于1795年,是杭州地区保存最完整、顶级规模的徽派古建筑之一。除了农具博物馆,前厅大堂是一个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民间传统文化的大舞台。

  窈口村早年是新四军金萧支队的活动基地,是一个革命老区,当年部队文工团种下了窈口村文化的“种子”,使村民爱好文化活动的传统代代相传。

  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活动,窈口村近年先后建成了一批文化活动基础设施,新建了两个1500平方米的篮球场,其中一个为灯光球场,2800平方米的村文化公园,建成天然游泳池,购置了6套健身器材,配备了藏书15000册的村级图书室以及集棋牌室、舞蹈排练厅、培训室等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。窈口村也因此先后被确定为富春山居精品村和省级中心村。

  今年,窈口村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,新建了山乡大舞台一座,投入20万多元购置了灯光舞美设备,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。

  “窈口村现有业余越剧团、村歌舞团、老年梅花锣鼓队、女子腰鼓队、健美操队、竹板舞队、女子板龙队等10多支农民业余文化团队。尤其是女子板龙队更是远近闻名,龙身长120米,需要100多人同时舞动,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,并多次获奖。”

  窈口村村民一直都热爱文化活动,每当夜幕降临,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就会聚集到灯光球场和村文化公园吹拉弹唱,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。

  “土生土长的农村文化,繁衍壮大,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邻里间、婆媳间的和睦相处,带动了山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,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。”

  飞檐翘角,雕梁画栋,小巧玲珑。整台演出只需六七人,后台演员两人,身兼数职,集演员、角色、木偶于一体,演出时用手腕、手指直接操纵木偶,模仿戏剧表演手法,角色动作简洁流畅、形象逼真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  舞台有了,但在挖掘已失传的布袋木偶戏时,王焕均仍打听了很多地方。编排的一部《斩经堂》,戏里的三个人物,戏台、服装都要重新制作,“木偶制作的工序也较为繁琐,虽然脑子里有许多剧目,可是每出戏人物都不一样,剧里面的人物的木偶制作不出来,也一样不能演出。”

  2006年,东茗乡以新昌“种文化”活动为契机,深挖失传多年的布袋木偶这门传统民间艺术。通过八旬老艺人王志求等人的发掘,2007年,在东茗乡农民文化节上使布袋木偶戏重返舞台。不久,布袋木偶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  “这戏台可拆卸,搬运很是方便,只要联系人联系好到啥地方演出,就赶往哪里,”80多岁的张相余在演出之余对记者说,乐队伴奏者一般为三四人,有打击乐、二胡、丝竹等等,乐师一般也“一身多职”,兼职唱腔、念门等。

  以往,演出的木偶戏都是根据传统戏改编而成,有《西游记》、《白蛇传前、后传》、《大香山》等,还演一些武打、折子戏等。眼下,为配合当前形势,老艺人们特地新编上演一些现代小戏,如《卫星飞上天》、《高产破保守》等,效果特别好。

  布袋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,曾经一度濒临失传,现在后岱山村成立了一支布袋木偶的表演队,这支队伍一方面找各种表演机会,将布袋木偶这一民俗瑰宝广为推介,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合适的年轻人将布袋木偶传承下去,让布袋木偶戏重放异彩。

  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文化队伍,后岱山村还组建了多支民间表演队伍,如民间艺术表演队、民乐演奏表演队、武术舞狮队、文艺节目创作队等等。各个表演队在农闲之际,经常组织各类学习培训,吸纳新人,创作新品,使后岱山村的文化创新有了长期的、可靠的依托。

  新昌梅渚村的王菊香年逾花甲,小品、舞蹈、戏曲却样样在行,由她领队的村文艺演出队,带给村里村外的群众“文化大餐”。

  说起文艺演出队的前身,可是一个只有四五人自发组成的俱乐部,只能唱唱戏、奏奏乐器,活动较单调。分管村里文化工作的王菊香看在眼里,暗暗使劲,壮大文艺队伍。文艺宣传队在较短时间内,从原先的四五人发展到了40余人。他们中既有能歌善舞的,又有吹拉弹奏的,还有演小品、快板的等等,种类齐全。就这样,一个叫“梅渚村新生喜又乐”的村文化中心诞生了。

  为什么叫“新生喜又乐”,含义就是这支队伍是新产生的,而且给观众带来喜悦与快乐。

  不过,“新生喜又乐”文化中心刚成立时,困难接踵而至。比如没有资金购置乐器、布景、服装等等,王菊香知难而上,东凑西借,添置了一些新的乐器、服装和道具。王菊香还出门捡回废弃布料和破器材洗净晒干后,托人做成急需的服装和用具,如扮演《祥林嫂》中贺老六的帽子和小品《生男生女都一样》的老汉的烟斗都是这样制作而成的。

  王菊香能歌善舞,还能编写好节目,是个好导演。这不,年底前,她又有了一个新打算,“文艺队里,说、唱、跳、敲的能人都有,我打算再成立50人左右的腰鼓队和50余人组成的秧歌队,还要将文艺队伍延伸到外村,吸收外村文艺爱好者充实到村文艺队伍。”

  如今,每当华灯初放,梅渚的大会堂里,戏曲、腰鼓、十番等各种活动轮番上演了。“我们要打造出一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的平台,集乐队、戏曲表演、舞蹈、腰鼓、剪纸、健身、小品创作与表演于一体,”王菊香说。

  “打造一个集文化欣赏、休闲娱乐、教育宣传为一体的农村文化大舞台,不仅本村农民自编、自导、自演文艺晚会,还吸引周边村庄的农民加入其中,村与村之间在文化活动上共享共乐,增添了农村文化氛围,展示了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。”王菊香说。

  下午两点,窗外阳光灿烂。畲家女小陈搬出了桌椅,拿出各种颜色的丝线,在屋檐下坐定后便开始熟练地编织起来。4岁的小女儿不时过来调皮一下,缠着妈妈唱一曲畲族的织带歌。边哼边跳,小家伙跳得带劲。

  小陈是畲家媳妇,十几岁就看着婆婆织彩带,耳濡目染,慢慢自己也就会了。“织带是畲族的一项传统手艺,特别是畲族姑娘,能够说是人人都会。彩带织得是否精细,常常能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。”

  根据需要和喜好,各种颜色的丝线能随意搭配,编织出各色花样。织好的彩带可以作腰带、背包等,还有吉祥、祝福的含义。

  彩带好看,却不那么好织,它不但需要耐心和细心,在织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力度的均匀把握。

  “为什么要绑在桌子上?”“这样做才能够固定,也更快一些,绑住了也不会前后不一样粗”“那这个像梳子一样的东西是什么?”“梭子,就跟织布一样的。”

  这样的织带现在小孩子都没看过,觉得很有意思。“这是我们少数民族的骄傲,现在生活也好了,更要好好传承下去,”小陈说。

  临安少数民族人口6550人,其中畲族4667人,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3.5%。10月15日至25日,临安市举办了“相约畲乡盛会,共享民族风情”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。热情的畲族歌舞配上浓郁的红曲酒香,大伙沉浸在一片喜庆欢快之中,整个畲族文化节活动现场俨然是一场感官的盛宴。

  下午,太阳镇枫树岭村的空气里飘满了浓浓的香味。村民们欢聚一堂,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小酒杯,大伙一边欣赏着台上别具风情的畲族歌舞表演,一边品着畲族的红曲酒。

  “这红曲酒很好喝的,主要是浓香味,不像烧酒这么烈,我几十年没有喝过了。”原来,这红曲酒乍一看有点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杨梅烧酒,但是味道却完全不同。

  程阿姨是畲家媳妇,也是村里有名的酿酒高手,她告诉我们,酿畲族的红曲酒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糯米,要酿好红曲酒,首先就要把糯米浸泡透,然后像蒸饭一样蒸好,再把凉透的糯米饭装进一个空缸,然后倒进畲族秘制的酿酒液和开水,再把水缸密封,让饭在里面慢慢发酵,大约过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,红曲酒就酿成了。

  “举办临安市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,就是要通过畲族地区文化交流,集中展示畲乡的新风貌,进一步挖掘、传承和弘扬畲族优秀文化艺术,为促进民族团结、社会和谐,扩大少数民族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推进民族村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。